抓好“信用+” 乡村治理出实招 ——荣成市寻山街道寻山所村信用体系建设走笔
寻山街道一处农田里一片繁忙,寻山所村40余名志愿者正帮助城后村村民收土豆,烈日炎炎,志愿者却干得格外起劲,一上午,20亩地里的5万公斤的土豆出土、装车、储存“一气呵成”。
在寻山街道,志愿者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。几天前,为帮助瓦房金家村进行环境整治,寻山所村一天就有近百名志愿者参加活动。“要不是人数限制,志愿者人数还能再翻一倍!”志愿者席学芹说道,虽然当天下着大雨,但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没有受到影响。
崭新队伍 开启信用新篇章
今年4月,寻山所村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“两委”班子。新“两委”班子上任第一事就是抓好信用管理,将信用体系建设列入村居重要工作日程。5月,组织新任村“两委”班子、党员以及志愿者代表40余人赴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、人和镇大庄村进行信用管理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学习。自此,寻山所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拉开序幕。
寻山所村的志愿故事,是我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。2012年,我市开始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,准确把握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,因地制宜地做好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,形成了极具荣成特色和县域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。
我市通过信用体系建设,不断凝聚人心、聚拢民心,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,夯实经济发展软环境,也为推进乡村治理新模式打开了新渠道。寻山所村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席学福在多次参加街道组织的观摩学习中提高了认识、开拓了思维,决心带领村民走出一条“信用+”乡村治理新路子,努力为寻山街道信用体系建设贡献寻山所村经验。
取到“真经” 撸起袖子加油干
有了兄弟镇街、村居的先进经验,寻山所村的信用体系建设也迈入了“快车道”。
村里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,小组由5人组成,席学福任组长,成立了15人组成的信用议事会。
为确保信用工作做稳做实出成效,寻山所村每周召开信用工作专题交流会,就推进信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、共同研究、拿出方案,确保信用工作扎实有效推进。同时,每月召开信用议事会,对发生的信用采集信息进行审核认定、公示、结果应用落实等,让信用工作在阳光下推进,确保每个环节经得起公开、经得起讨论、经得起询问。
在寻山所村第一季度信用表彰会上,市信用办、寻山街道相关负责人及片长为信用积分高的志愿者颁发奖励,对他们热心参与村居各项事务给予大力表扬。这次信用表彰会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、参与感。提起当时的情景,获奖村民刘芳喜上眉梢,她指着屋里的一箱鸭蛋说道:“奖品本身并没有多么贵重,但意义十分重大,它代表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誉!”
自第一季度信用表彰后,寻山所村村民更加自发地投身到村居环境整治、捐款捐物等志愿服务活动中,第二季度信用表彰中,446名村民享受嘉奖,“信用+志愿”模式进入新高潮。村里打造了由22名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组成的“红色志愿服务联盟”,将“信用+”与志愿服务工作深度融合。
多方点赞 乡村治理新模式成效显着
“村里好人好事不断涌现、村情民风不断改善。老党员、老百姓纷纷感慨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。’他们对党的热爱之情更加浓厚,他们对村‘两委’的工作更加支持,他们对互帮互助、诚实守信的氛围点赞叫好,他们对寻山所村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……”说起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变化,寻山所村妇联主席黄春萍赞不绝口。
据了解,信用工作启动以来,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,一天最多能有200多名志愿者参加,截至目前,有2000人次志愿者参与;在暖心食堂捐款方面,50名爱心村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.34万元。现在,寻山所村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。
村容村貌得到改善,干群关系也进一步融洽。村里以前是“干部冲在前面干,百姓站在一旁看”,还会时不时遇到老百姓的不理解、有意见。这段时间以来,通过成风化俗、以文化人的思想“学习”,寻山所村村民的心更齐了,干群关系更加融洽。
村里97岁的老党员王连华说:“做梦也没想到,这辈子能够住大楼,在暖心食堂就餐,‘巧厨娘’志愿者变着花样做美食,老伙伴聚在一起拉家常。”
村里的老百姓纷纷表示,大家都在争先恐后赚取“信用分”,“信用分”高是非常体面的一件事。村里的微信群里,都是对好人好事的点赞。现在,寻山所村村民享受着满满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席学福告诉记者:“下一步,寻山所村计划将‘信用’与村居各项事务全面融合、深化提升、创新发展,巧用‘信易+’服务激励,不断提升老百姓参与信用管理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、形成章法,通过总结、提升、再总结的闭环循环方式,探索出一条适宜寻山所村实际的‘德治、自治、信治、智治、法治’五治融合、互促共进的乡村治理新路径。”
文章来自:信用中国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